會計師財務報表

公司治理的積極意義是在保障股東利益最大化,消極意義是在防止經營者出現代理問題,損害股東利益。廣義的公司治理是指透過正式或非正式,以及內部或外部稽核制度,協調公司與利害關係人之間的利益,確保公司所做的決策都是在為公司創造利益,為社會謀福利。

然而「道高一尺,魔高一丈」,百密常有一疏,以致公司治理問題層出不窮,國內外皆然,輕者損害股東利益,重者破壞金融秩序,甚至波及全球經濟,產生骨牌效應。原因可以歸類如下:

一、制度出現漏洞:公司治理制度潛藏某些漏洞,讓有心人有上下其手的空間,以致造假、不實,時有所聞,假帳、詐貸,頻傳不斷。

二、個人品德瑕疵:個人品德出現問題,操守不良,倫理道德蕩然無存,於是接二連三的發生侵占、詐欺、挪用、盜領、勾結等違背倫理行為。

三、管理機制鬆散:常見兩種結果,盡在職消費之能事,圖個人利益之大計;既不關心業務,也沒有關懷員工,管理鬆散,讓人有可乘之機。

四、組織集體運作:組織不法行為的集體行動,上樑不正下樑歪,有上令下行者,有上行下效者,淘空公司資產,涉及內線交易,違法超貸,非法套利,傷害投資者及利害關係人的權益,莫此為甚。

五、環境潛藏誘惑:功利主義盛行,定力不足者常會自亂方寸,經不起環境的誘惑,導致個人揮霍過度,萌生邪念,鋌而走險。

公司治理問題層出不窮,引起社會不安與恐慌,也讓政府主管機關傷透腦筋,解決之道有下列四大機制。

首先,需強化董事會的職責:董事會是公司治理的核心機構,職權大都來自法定權,包括決定公司重大決策,重要人事任免權,查核公司財務報表,審視公司經營效率,以降低資訊不對稱現象。近年來政府為強化董事會職權,規定上市上櫃公司必須設置外部獨立董事,注入新力量,目的在建立客觀的監控與評估程序,防止一言堂現象而產生熵效應。

其次,財務報表的透明化:公司經營結果必須依照一般公認會計原則編製財務報表,提供投資人、社會大眾及其他利害關係人一致、詳細、正確、透明的資訊,並報告公司資源應用與競爭優勢等情形。除了財務資訊之外,有關公司經營的重大事件,尤其是有損公司獲利的事件,也講究及時性、透明性,必須在股市觀測站公告周知。

第三,落實內部治理機制:公司根據所制訂的內部稽核辦法,稽核各項業務的執行情形與績效。稽核標的不限於財務工作,舉凡和公司經營相關的業務都是稽核的對象,抱持「興利重於防弊」的態度,視公司需求擬定稽核計畫,排定稽核日程,有計畫的執行內部稽核工作。

此外,要藉助外部治理機制:最常見的有「查核與簽證制度」,查核俗稱「查帳」,由受託的會計師查核公司的各項帳冊及財務報表,在查核報告上簽註意見,包括財務簽證與稅務簽證,然後函送主管機關備查。

公司治理建立在自主管理的基礎上,立意良好,立場超然,鼓勵公司務實經營,專業管理,本著為股東創造最大利益,為利害關係人謀福利的初衷,第一次就把對的事做得正確無誤,讓違背倫理行為沒有發生的機會。(作者是文化大學廣告學系兼任副教授)

原文引用來源於:經濟日報